Day06
大约 4 分钟开发笔记学习记录
任务
- [x] ID 生成策略开发
学习过程
先看视频了解用到了啥
看小傅哥策略模式的文章
看代码结构
- 定义一个接口,用来生成 id
- 实现接口,实现不同的 id 生成算法
- 定义一个上下文对象,包装各种 id 生成算法,然后放到 Spring 容器中供其他类注入使用
今天的代码比较简单,主要就是涉及策略模式的使用,这里的上下文对象和之前的 config 类似,都是把写好的实现类进行包装,统一放到一个容器内,然后其他类通过这个容器,配合枚举拿到对应的实现类进行调用
实操
遇到的问题
- 什么是雪花算法
- 项目代码中的雪花算法为什么要这么写
总结
对策略模式的新看法
现在对策略模式的看法如下:
- 将每一种策略想象成一个又一个的工具类
- 这些工具类都来自同一个接口,也就是实现的功能是类似的,比如都是生成 ID,都是用来发奖的
- 把这些工具类进行 “打包” 处理,封装在一个 Map 中,键使用枚举进行处理
- 后续使用通过注入封装好的 Map 和枚举直接进行 get 操作然后使用就可以了
好处:
减少 if else 的次数,如果以后要进行扩展,只需要添加一个接口实现,然后在 "打包" 里添加一种策略就可以了,易于扩展,避免代码过度耦合,把一坨代码进行分片,功能职责划分更清楚,并且可以动态切换算法:将实现类进行更改就可以实现动态切换
什么是雪花算法
雪花算法用于生成分布式唯一 ID,核心思想如下:
- 将一个64位的整数划分为不同的部分,每一部分代表不同的含义
- 符号位(1位):始终为 0,表示生成的 ID 为正整数
- 时间戳(41位):记录生成 ID 的时间戳,精确到毫秒级,41位可以表示约 69 年的时间
- 工作机器 ID(10位):标识机器的唯一ID,用于解决分布式系统中的多节点生成 ID 的冲突问题,最多有 2^10 台机器 ,即 1024 个
- 序列号(12位):表示同一毫秒内的序列号,用于解决同一节点在同一毫秒内生成 ID 的冲突问题,最多可以用 2 的 12 次方个 ID,也就是同一毫秒内同一机器最多生成 4096 个
通俗化:确保在分布式系统中,通过对时间戳、机器和序列号进行加工,生成一个唯一 ID
了解了这个东西就能理解项目中为啥要这么写了,后面看看雪花算法的具体源码,看看每个部分如何进行加工的
短码生成的时候进行打乱和再加工
因为没有实际项目经验之前就是直接拿当前时间戳进行获取的,没有进行打乱操作,以后要记住这个操作,避免项目数据被别人抓个包一下子就猜出来了 -.- 好歹穿件衣服,不能裸奔
预习预习明天的内容,哈哈哈,好像要开始上强度了,昨天亲戚结婚忙了一天,半夜才回来,今天就到这把,查点资料预习预习明天的,感觉 DDD 这种包组织方式特别适合每种设计模式和算法的落地,MVC 如果想要算法和设计模式落地的话,感觉要考虑的东西很多很多,要么就是牵一发而动全身,要么就是落地之后包里面有很多的多余的东西,这种方式则不会出现这种情况,一个领域里面,使用一种设计模式,并不会影响其他的包,其他的包只管调用所提供的接口就好了